另外,东北的人均教育水平,一直位于全国前列。例如201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文盲率低的省区中,北京排名第一,东三省分别排第二、三、五,均领先全国平均水平。至于本科学历人口比例,东三省分别排在全国第四、七、九位,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几十年来,高城镇化率和高教育水平让东北的发展不可能“土气”。说到东北的城市化,长春有“北国春城”的美誉,是中国四大园林城市之一;大连被誉为“浪漫之都”,是北方的明珠;哈尔滨被称为“东方莫斯科”和“东方小巴黎”。
至于“土”味十足的东北话,它的形成复杂多样。东北话受俄语、满语、日语、韩语等多种语言的影响,加之东北气候严寒,所以它在很多情况下需要用更简洁的方式来表达,以便更快速地完成交流,节省在外面受冻的时间。事实上,东北话在许多方面比普通话更为简练。
比如,普通话中的“什么”,经过简化成为“啥”,这其实是“什么”的简化发音;同理,“怎么”也简化为“咋”。你听到东北人说“嘎哈”时,实际上是“干啥”更进一步简化过来的发音。所有这些简化的发音,都是为了在寒冷的东北迅速交流,根本与“土”无关。
再说说“土气”的东北菜。东北菜其实是鲁菜的一个分支,很多东北人是山东后裔,他们的祖先早期就闯关东来,鲁菜自然成了他们的传统饮食。鲁菜位居中国八大菜系之首,而东北菜在这个基础上,融入了东北的山珍海味和黑土地的有机蔬菜,怎么可能差?
说到东北菜的“粗糙”,其实主要是因为东北寒冷的气候。冬天长时间的取暖工作让人们无暇精致烹饪。过去,东北人要砍柴、储存煤炭、清理雪冰、做棉衣等,这些工作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哪里有时间做精致的小菜?即使到了夏天,短暂的夏季也无法让大家把所有时间都用来精细烹饪。
至于东北的严寒,很多人并不了解。事实上,哈尔滨位于北纬45度,比北纬60度的北欧还要冷。北欧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而东北则受到西伯利亚寒流的影响,寒冷程度完全不同。
那些嘲笑东北人只会炖菜的人,你要是住两天东北试试,可能连做饭的兴趣都没有了。不要总是通过影视作品或小品来了解东北,那只是艺术夸张的表现,并不代表真实的东北。
东北拥有许多才俊:有像王刚老师、李默然先生这样的大家;有曾经的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曾是清华北大校长的顾秉林、陈吉宁、刘达、陆平等;还有抗日英雄赵尚志、马占山、李兆麟等;音乐天才郎朗;优秀主持人敬一丹、朱广权;影帝范伟、刘烨、徐锦江、张译;喜剧之王沈腾;小品大师赵本山、黄宏;作家梁晓声;以及文学大师萧红……
还有诸多著名的东北籍人物,如歌手李谷一、宋祖英、阎维文等,钢琴家李健,世界冠军王义夫、孔令辉等,以及演员韩庚、董璇、沙溢等。
所有这些人才和成就,充分证明了东北并不是那些影视作品里所展现的“土气”地方,东北的文化、智慧、力量早已突破了偏见的框架,走向了更加多元和光辉的未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