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方法 | 酒吧凳子为什么那么高?(上)

“文章的救星常常并不在于作者的风格,而是在于某些作者能够发现的奇异的事实”。写作当以回答谜题为导向,文章才会勾住没有耐心的读者。我在课堂上把酒吧凳谜题抛给同学们,他们报之以无数充满想象力的回答:

凳子高可以让人的肚子更舒展,因此可以灌下更多的酒精(反驳:那为什么饭店不是高椅子?)。

高凳子是为了显示大长腿。

高凳子容易掉下来,以此提示不要过度饮酒,免得在酒吧里寻衅滋事。

吧台的桌子高,跟桌子的比例相符,黄金分割比例。

站着和坐着看起来差不多,所以便于走动,方便社交活动。

高椅子占用空间少,比较矮的椅子比较占空间,这样就可以容纳更多客人。

适合打架斗殴时,客人能够快速起身。

提高客人的视野,能看见调酒师的调酒过程。

酒吧人多空气不好,坐高了有利于呼吸健康(反驳:发生火灾时应该低头,烟雾一般在高处)。

个子矮的上去就不轻易下来了,留住客人消费(反驳:但是矮个子也不容易上去啊,去过几次嫌麻烦可能就不去了)。

高椅子容易摔倒,减少醉酒现象,减少酒吧麻烦(反驳:你觉得来喝酒的人这么理性?)。

高椅子方便喝醉时扶着吧台,不会摔倒。

以前很矮,后来提高了,适合牛仔掏枪(反驳:牛仔文化兴起前,别的国家的酒吧凳子)。

但我听过的最好,最漂亮的一个回答是:

保持站者和坐者的视线平等,以方便搭讪。

这位同学说出这个答案的时候,同学里不自觉地发出一阵赞叹声。这是对思维之美的赞叹。这个回答在情理之中,却在意料之外。这种思维游戏有趣有益,不过目前玩得太少。

(二)谜题测验

《魔鬼经济学》中,史蒂芬·列维特举了很多谜题的例子。例如:印象里毒贩都很赚钱,为什么他们还和老母亲在一起住?再如,为什么有的父母经常给小孩读书,经常带孩子去博物馆,孩子却不怎么成功?那些不怎么读书、不怎么去博物馆的,反而很成功?这些问题都跟咱们的直觉相违背,因此悄悄地在我们头脑里种下一个个问号。

怎样判断一个问题是否是谜题呢?我备有一个谜题测验(puzzle test)。

以一个问题为例:

你认为中国医生和护士哪个群体人数更多?

A.医生 B.护士

大部分人都会选择护士,因为符合常识:护士训练周期短、技术要求低,用工成本低,需求量却很大,所有这些特质都在暗示护士数量“理应”更多。但如果我告诉你“中国医生数量曾长期多于护士,只是近几年护士才超过医生”这个事实,你是什么反应?

A.睁大眼睛:为什么 B.无所谓地说:哦

出处:刘军强,2020。

这就是我经常告诉学生的谜题测验:如果你讲完一个问题,听众的第一反应是“为什么”,那么它就是一个好的谜题;反之,如果听众只是平淡地回应一声“哦”,说明这是一个平淡无奇的问题,一个很难让人兴奋、很难激发好奇心的问题。

失衡的医护比促使我们团队完成了一篇有趣的研究。好的研究问题总是对准令人着迷的谜题,找到那些跟常识、现实或者与理论不一致的现象,找到那些让我们想不通、觉得费解的问题。例如,现代设施如火车、飞机等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为什么却总在问时间都去哪儿了?

谜题对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

首先,谜题能 激起好奇心,从而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谜题挑战了咱们习以为常的所谓“常识”,包含了悖论的因素。相反,陈芝麻烂谷子只会带来认知疲劳。让读者新奇不已的文章才会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带来认知美感。

其次,回答谜题可以建立新的 知识联结。满足好奇只是一方面,正如《魔鬼经济学》副标题所说的, “揭示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真实世界”才是更重要的事情。我们的研究以积累知识为目标,揭示世界的运行规则。违背既有常识和理论的现象往往揭示了世界的复杂性和现有知识的缺陷。通过把这些不合常理的东西解释清楚,咱们可以修正既有的认识,在没有关系的事物间建立新的联结,从而刷新对世界的认识。康德说,智慧是组织化的生活,科学是组织化的知识(Wisdom is organized life; Science is organized knowledge.)。原因就在于此。

最后,解答谜题有助于 廓清偏见。每个社会都有自己的常识和偏见,咱们在成长过程中被植入了无数先入为主的观念。这些观念有时会带来一些认知方面的便利,但也可能阻碍我们形成清明的判断力。解答谜题可以解释反常现象的形成机制,有助于撇清偏见,更好理解世界的复杂性。例如,美国贫民区黑人的未婚妈妈比例远远高于平均水平,这构成对常态的悖离。有些人可能觉得黑人视婚姻为儿戏,甚至认为他们私生活不检点。这其实是偏见。大量年轻的黑人男性因为经济、执法等被关在监狱里,导致适龄结婚对象短缺,这才是单亲家庭比例高的原因。这个研究让咱们避免了道德化的指控。冰冷的数据可以产生有温度的研究。

总之,解决一个谜题如同点亮一盏灯。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一只蜡烛。寻找并回答谜题实际上是研究者服务于这个世界的一种方式。我们需要寻找那些与常识不符、与理论违背的现象。通过解释费解的现象,探索未知的领域,我们才能拓展知识的版图。谜团、黑暗、漏洞、违和感才会一点点消失。已有的知识因此会形成新的联系,知识版图整体上更具组织性。

上一章《从议题到疑问》中,我们谈到研究问题应当是一个具体而包含问号的疑问。现在,我要再加一条标准:好的研究问题应当足够有趣。有趣的关键就在于谜题。

作者简介:刘军强,现为中山大学教授(卷毛教授)。生于耕读之家,依次毕业于南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哈佛大学;当过县长,做过院长(均为副职),因长相憨厚、衣着朴素,屡屡被人喊为师傅;久之心安理得,遂“好为人师”。

本文出自:刘军强,《写作是门手艺》第八章“谜题是文章的救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全书目录如下:

来源:公众号“卷毛教授”

编辑:严莉

审核:周轩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