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汉服形制 | 男子汉服道袍、直裰和直身如何区分?看完这篇就懂了
汉服
形制
——直裰篇
直裰
本指古代的家居常服。后多指僧、道或士子所穿的衣服。《水浒传.第九回》:「两个公人看那和尚时,穿一领皂布直裰,跨一口戒刀,提起禅杖,轮起来打两个公人。」《儒林外史.第一回》:「那边走过三个人来,头带方巾,一个穿宝蓝夹纱直裰,两人穿元色直裰,都有四五十岁光景。」也称为「直摆」、「直身」。
直裰起源于唐朝,是从宋朝开始就有的一种汉服服饰。据赵彦卫《云麓漫钞》谓:“古之中衣,即今僧寺行者直裰。”两宋时期的直裰多为僧侣穿着。
而到了明朝时期,直裰的款式发生变化,在文人、士大夫中流行。
直裰特征
1、交领长衣,不必加摆。(加内摆叫道袍,加外摆叫直身)。
2、元明时期的直裰只有领子有边缘,其余部分没有,部分明制直裰有护领。
3、衣长过膝,明制有具体规定。
4、系扎的腰带络穗、丝绦。
5、两宋时期的直裰不开衩,元明时期两侧开衩。(道袍打褶子,直裰不用打褶子)。
展开全文
介绍
直裰是长衣而背之中缝直通到下面,所以称之为直掇,也叫直身的,也有说长衣而下面无襕的叫做直掇。
道衣为道家之法服,但不是专指道士所着的服饰之称谓,凡一般文人士人也都着此。其形制是斜领交裾,四周有用黑色布为缘者,或用茶褐色为袍者则又称谓道袍。
区分
在明前期时,直裰、直身、道袍甚至会指同一款式,到明代后期,直身、道袍、直裰基本就各有所指了,一般来说,三者的区别在于两侧开衩处的摆;
直裰则没有摆,就是开衩,能从开衩处看到里面的衣服或裤子,就和戏曲里面的褶子那样,所以直裰在后来一般是和尚、尼姑、小厮、仆人这类人穿着,便于活动,相对来说,也就不如直身、道袍那么宽大华丽了。
总结
《论衣冠异制》谓:晋处士冯翼,衣布大袖,周缘以皂,下加襕,前系二长带。随唐朝野服之,谓之冯翼之衣,今呼为直掇。
宋朝蜀人冯鉴著的《续事始》引《二仪实录》载:“袍,无横襕谓之直掇。”
汉服的每一种款式都可以长篇大论,但是篇幅有限,科普君只能简单科普直裰,让大家了解汉服。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